垃圾食物如何影響大腦?對比天然食物的認知與情緒差異

Published on: | Last updated:

你是不是也覺得…腦袋常常「卡卡的」?

嗯…要怎麼說呢。就是那種,明明睡醒了,但腦袋裡好像還有一層霧的感覺。很重,很黏。得靠一杯咖啡才能勉強「開機」。

我以前一直以為這是正常的。你知道的,下午開始就沒電、精神渙散、忘東忘西…甚至有時候跟人聊天,對方問個問題,我腦袋會突然一片空白,完全不知道自己剛剛在講什麼。情緒也是,說來就來,上一秒還好好的,下一秒就莫名其妙覺得很煩躁。很糟,對吧?

老實說,那時候我真的沒多想原因。就覺得…啊,大概是我意志力不夠堅定吧?還是我天生就是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?或者…這輩子就這樣了?

結果,後來才慢慢發現,我好像搞錯方向了。問題可能不是出在「我」,而是出在「我吃的東西」。

腦霧的感覺,就像思緒被困在濃霧或電視雜訊裡。
腦霧的感覺,就像思緒被困在濃霧或電視雜訊裡。

TL;DR:垃圾食物真的會「綁架」你的大腦

簡單講,這件事比「變胖」或「血糖飆高」還要更麻煩。那些加工食品、甜食、還有…對,一堆奇奇怪怪的植物油,它們在搞你的大腦。

它們會讓你的「多巴胺系統」整個大亂。每一次你吃下那些精緻澱粉或是一堆糖,你的大腦會瞬間 high 一下,釋放多巴胺,讓你覺得「啊~好爽~」。但這個爽感是假的,而且來得快去得也快。然後呢?然後你就需要更多、更重口味的東西,才能找回第一次那種感覺。

這就是「成癮」的迴圈,一個被精心設計過的陷阱。你不知不覺就會想再伸出手拿下一塊餅乾、再喝一口含糖飲料,只是為了追尋那個短暫的快樂。這真的不是你的錯,是食物本身被設計成這樣。它們就是要你一直吃、一直買。蠻可怕的,對吧? 😨

腦袋發炎?聽起來很扯,但好像是真的

除了多巴胺陷阱,還有另一個更深層的問題:大腦發炎。

這聽起來很像什麼科幻片的詞,但越來越多研究在講這件事。那些垃圾食物,長期吃下來,會讓你的身體…還有你的大腦,處於一種慢性的、低度的發炎狀態。這種發炎,據說就是很多憂鬱、焦慮、還有認知能力下降背後的隱藏兇手。

它會搞亂你大腦裡那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,讓你更難專心,情緒更難控制,甚至會讓你失去動力,覺得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。就像一台電腦,背景程式開了一大堆,跑得越來越慢,隨時都可能當機。🧠💥

多巴胺陷阱的視覺化:大腦不斷追逐轉瞬即逝的快感。
多巴胺陷阱的視覺化:大腦不斷追逐轉瞬即逝的快感。

那…「原型食物」真的有那麼神?

說真的,一開始我也半信半疑。原文作者提到他嘗試了很極端的純肉飲食 [carnivore diet],然後感覺大腦活過來了。這在歐美好像蠻流行的,跟生酮飲食 [ketogenic diet] 概念有點像。不過呢,我自己是覺得不一定要這麼 hardcore 啦。

關鍵可能不在於「只吃肉」,而在於「吃真的食物」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原型食物」[whole foods]。

當你開始吃真正的肉、魚、蛋、好的脂肪、還有各種蔬菜…你會發現一個很神奇的轉變。最大的差別在於「能量的穩定性」。

垃圾食物給你的能量像煙火,咻一下就沒了,接著就是無盡的空虛和疲憊。但原型食物提供的能量,更像是…嗯,一顆長效電池。它不會讓你的血糖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。沒有那種突然的亢奮,也沒有隨之而來的崩潰。就只是…很平靜、很清晰的感覺。思路順暢,可以專心很久。

老實說,當你習慣了這種穩定的狀態,大腦裡的霧散開之後,你真的會很難再回去忍受以前那種混亂的感覺。你的身體終於得到它真正需要的營養,那些亂七八糟的渴望,好像也…自然而然就減少了。

來,我們直接列個表比較看看

這樣講可能還是有點抽象,我直接做個表格,你可能會更有感覺。這不是什麼科學數據,比較像是我自己整理的「體感」啦。

比較項目 垃圾食物腦 🍔🍟 原型食物腦 🥩🥚
能量水平 像坐雲霄飛車。吃完的半小時內超嗨,然後就一路跌停,到下午就想直接關機睡覺。 很穩,像一顆充飽電的行動電源。沒有突然的高峰,但可以穩定輸出撐一整天。
專注力 大概只有 15 分鐘吧…?很容易分心,思緒飄來飄去,一件事要做好久。 可以進入「心流」狀態。一旦開始專心,可以持續很久,不容易被打斷。
情緒狀態 超不穩定。像天氣預報一樣,隨時可能從晴天變雷陣雨,常常莫名其妙就覺得很煩。 平靜很多。不是說都不會生氣或難過,但情緒的起伏變小了,比較能平常心看事情。
食物渴望 無底洞。才剛吃完正餐,馬上就想吃甜的、鹹的、炸的…永遠覺得不滿足。 吃飽了就是吃飽了。對零食的慾望大幅降低,因為身體真的獲得滿足感了。

可是…在台灣要完全不碰加工食品也太難了吧?

對,這點就是我想說的。那個原文作者提的純肉或生酮飲食,在美國可能相對容易執行,他們超市選擇也多。但在台灣,我們的飲食文化很不一樣。

說到這個,我就想到我們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的「我的餐盤」。它的概念就不是「完全禁止」某一類食物,而是強調「均衡」。每天要吃到全榖雜糧、豆魚蛋肉、蔬菜、水果、乳品、還有堅果種子。它的口訣還蠻可愛的:「每天早晚一杯奶、每餐水果拳頭大…」之類的。

這跟歐美那種「All-in or Nothing」的飲食法,思路完全不同。國健署的方法比較溫和,更像是希望你「盡量」均衡,而不是用激烈的手段斷絕碳水或什麼的。

所以,我自己是覺得,或許不用一開始就學外國人搞得那麼極端。我們可以從一個比較簡單的起點開始:先試著分辨「食物」和「食品」的差別。便利商店的便當,跟自己煮的飯菜,就算熱量一樣,對你大腦的影響也絕對不一樣。試著多吃幾餐「看得出原形」的食物,也許你就會慢慢感覺到差別了。😊

選擇原型食物,就像給大腦提供最乾淨、最優質的燃料。
選擇原型食物,就像給大腦提供最乾淨、最優質的燃料。

最後想說的是:別把「腦霧」當成常態

我覺得整件事最關鍵的一點,是去「意識到」自己正處於腦霧狀態。很多人,就像以前的我一樣,已經太習慣這種疲憊和混亂了,甚至不覺得它是一個「問題」。

我們以為是自己不夠努力、意志力薄弱。但很多時候,我們只是被困在一個由現代加工食品工業打造的生化陷阱裡。我們不是意志力輸了,我們是跟化學物質在對抗啊。

擺脫這個陷阱,拿回大腦的清晰度和主導權,那種感覺…真的很棒。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是「活著」,而是真正地、充滿活力地在「生活」。

當然,這條路沒那麼好走。剛開始戒斷垃圾食物的時候可能會很痛苦,社交場合也可能很麻煩。但一旦你體驗過那種腦袋清澈、能量滿滿的自由感,相信我,你不會想再回去了。


那你呢?你也有過那種腦袋卡卡的「腦霧」經驗嗎?或者你覺得,對你來說最容易引發腦霧的「地雷食物」是什麼?在下面留言跟大家聊聊吧!👇

Related to this topic:

Comments